
荥阳市坚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,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,强化公益属性,提高治理效能,着力破除事业单位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,促进新时代公益事业更加平衡充分高质量发展。
一、着眼改革全局,统筹关键环节。在市委统一领导下,市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,市委编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,建立协调配合联动机制,强化分工配合。积极向市领导专题汇报党史和地方史志机构、机关事务等专项改革工作,明确改革牵头单位和主体责任,推动改革有序开展。下好事业单位改革的先手棋,划定改革路线图,印制了《荥阳市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资料汇编》,结合改革实际提出了带“四梁八柱”性质的5个方面10项重点,涵盖了组织推动、改革流程、必设机构设置、领导职数核定、参公事业单位改革、经费形式调整、机构限额“双控”等重点改革任务。
二、把握功能定位,强化公益属性。一是全面系统梳理规范事业单位工作职责,要求各部门不得将行政职能交由事业单位承担,强化事业单位公益性、专业性、技术性、研究性,厘清行政和事业单位职责界限。二是全面清理撤销空壳单位、整合撤并“小弱散”单位,将规模较小、编制较少、固有职能已经弱化的按摩诊所、优化经济环境大队等机构撤销。三是将职能相近或分散设置的事业机构进行整合。比如:统筹河道、水库等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一体化管理服务,整合四座中型水库、两条渠道、一座提灌站以及河道管理机构等8个单位,设立水利工程运行保障机构;统筹农业技术推广资源,整合农业、水产、畜牧、农机等12个技术推广类单位,组建农业技术综合推广中心;整合6个社会文化、体育场馆,组建公共文化服务中心,增强事业单位综合服务保障能力。
三、盘活资源配置,调整优化布局。打破编制归部门所有的模式,变部门资源为全局资源,随职能变化相应调整。在事业编制总体精简20%的基础上,结合事业单位空编、撤销、整合、调整经费形式情况以及机构规模、规格和承担的职责任务,统筹收回部分事业编制。探索实行“基本编制+临时编制”管理模式,统筹用活事业编制资源。坚持“瘦身”与“强身”相结合,将精简收回的事业编制资源向新型智慧城市、民族宗教、重点工程建设、国土空间规划等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倾斜,设置水旱灾害防御、防震减灾、警务保障、消防设计审验、新型城镇化建设、专用通信等机构,保障重点领域所需。推进机构编制资源的科学均衡配置,实现事业编制精细化管理。
![]() 版权所有:中共郑州市委机构 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豫ICP备10205353号 中文域名:郑州市委编办.政务 ![]() |